欢迎访问风水知识网

风水知识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风水布局 > 风水故事

风水故事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发布时间:2024-03-14 16:02 风水故事 作者:佚名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之美,是一种壮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前言

在本世纪初,当其他高校男女生宿舍还是泾渭分明、相互严防死守之时,开明的武大却已可在规定时间内相互串门。于是作为一名非武大校友,笔者学生时代是樱园的常客。

如今,当武汉各大高校也逐渐开明之时,那充满回忆的珞珈山,笔者却去得少了。群峰翠谷的武大校园依旧是那么美丽,每年樱花烂漫之时的游客依旧是那么多,而笔者当年那夹着教材匆匆行走在校园间的青涩同学,如今已然成为坐镇一方的大状。在偶尔联系的微信里,我们会聊到武大,也会谈起校园里那些充满艺术感的古朴建筑。

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

武汉大学校园建筑坐拥珞珈山,校园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建筑群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这座享誉一个多世纪的中国顶尖高等学府熠熠生辉。

鸟瞰武汉大学老斋舍和老图书馆

鸟瞰老图书馆东侧的理学院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巍峨壮观的行政楼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之美,是一种壮美。“老斋舍”依山而建的磅礴气势,珞珈山麓最高建筑“老图书馆”人必仰视的八角飞檐,“天圆地方”的理学院,坐落半山“天平地不平”雄伟的行政楼,三重檐式歇山屋顶的“体育馆”,均有让人敬仰的巍峨气度。

武汉大学老斋舍,也被人们称作樱花城堡

武汉大学老斋舍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老斋舍屋顶的学生会,建成初期为教员休息室

从老图书馆看理学院的圆顶

武汉大学行政楼

2016年9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

武汉大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上海建筑风水故事,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

1928年夏,南京国民政府聘任李四光、叶雅各等名士筹建国立武汉大学,李四光骑着毛驴实地勘察,相中了东湖之滨、远离闹市、山丘起伏的珞珈山、狮子山一带。

武汉大学校园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科学勘察综合应用得出的结果,是一块十足的“风水宝地”。李四光、叶雅各等人依据中国古代风水原理及对地质、水纹、风向、气候与其他景观的判断,选择了远离闹市的武昌东湖之滨的珞珈山作为新校园的选址。其选址遵循了中国占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远离城区,三面环水,地势开阔,环境清幽,风景优美,这是老庄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其地价便宜,临湖通江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建筑材料运输通畅、便利、经济,偏离而又不远离城市向东扩展的交通主干道,又与现实牢牢相扣。

如今武大校园内李四光牵着毛驴的塑像

当年李四光等为武大选定的东湖之滨珞珈山的风景图

随后,李四光聘请美国建筑师开尔斯(F.H.Kales)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兼总图设计师。开尔斯在构思时,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数小时,期间还研习了中国著名的建筑经典《营造法式》一书,他对武汉大学规划的首要贡献是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巧妙运用。他遵循建筑设备委员会提出的“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外形”的要求,不法常可,西体中用,铸就经典。武汉大学的建筑群外观是地道中式样貌,内里是西方钢筋水泥结构,因此有传统中式建筑所不具的宏伟气势。

1930年5月,60岁的开尔斯在上海病倒,仍坚持工作。王世杰校长曾动情地对师生说:“开尔斯先生,他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家,他不计较报酬,而完全把兴趣寄托在艺术方面……他给予我们的帮助实在大得很!”

洛伽山新校舍最初的总体设计包括 :

文 、法、理、工 、农 、医六个学院 , 大礼堂 , 图书馆 , 体育馆 , 饭厅 ;男生宿舍六栋 、女生宿舍一栋 ;教职工住宅数十栋;电气厂、工 厂各一栋 , 自 来水及园林设备以及校内外道路数十华里 。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建设分为两期:第一期1929年3月动工,校长王世杰、地质学家李四光、林学家叶雅各等位主要负责人进行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师开尔斯、结构设计师莱文斯比尔主持设计,工学院缪恩钊教授负责建造,汉协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营造厂竞标承建系列工程。

1932年1月,第一期建设完工,主要项目有主要有文学院、理学院、男生寄宿舍(老斋舍)、教工第一、二住宅区、牌楼、运动场、学生饭厅及俱乐部等共13项;

初期的武汉大学,狮子山校舍还未全部竣工

建成初期的教工第一住宅区:十八栋

第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始至1937年7月结束。主要工程有图书馆、体育馆、半山庐、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

三期工程有医学院、大礼堂,均因经费短缺而未建。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建成时的半山庐,时为单身教工宿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珞珈山水塔

武汉大学初期教学中心区平面图

校园中心区由2条南北轴线和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形成两大组建筑群,总体规划因山就势,利用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侧为低洼地的区域规划校园中心区,低洼地作运动场,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面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

南山(火石山)建工学院,北山(小龟山)建理学院,东侧山脊规划了大礼堂。形成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群。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线400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

从珞珈山山顶俯瞰落成时的工学院(如今的行政楼)

初期的理学院

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正。运动场西向山起箕(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多米)地势骤降上海建筑风水故事,为校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

20世纪30年代明信片,宋卿体育馆

于是形成贯穿工学院、理学院的南北轴线,及由大礼堂延伸至体育场以西的体育馆的东西轴线,空间呼应,地形错落,章法井然却又十分生动而切合地形。

武汉大学主要建筑群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

中心区西北侧的狮子山从东、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

工学院视角遥看狮子山建筑群:依山而建的老斋舍,中央最高的图书馆和文左武右的文学院和法学院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图书馆是中西建筑设计、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

落成时的文学院,屋顶采用翘角,意为文采飞扬

落成时的法学院,屋顶则是平角,意为法力严正

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冬季阳光充足,夏季南风吹拂,并配合和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

建筑群整体上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使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组群,融合了中西建筑之长,既引入西方古典式样,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群”。校园中心区的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3个建筑群的设计,中西合璧、互不雷同、风格各异,实乃中西文化交流之杰作。这3个建筑组团相互构成对景、借景,面面相观,变化有序,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

约1937年时的武汉大学老照片,主要建筑都已建成

2001年,该校15处、26栋建筑面积为54,054平方米的早期建筑,被列入国务院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区十个游览景点之一。

武大早期的历史

建成之后的武汉大学,正逢抗战时期。彼时的武汉大学已不仅是一座学府,而是成为了包括蒋介石、周恩来等政治人物为抗战殚精竭力的政治中心和指挥中枢 ,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史上永远留下了充满荣耀的一章!

1937年底,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名义上宣布以重庆为陪都,而事实上包括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及多个重要部委都移驻武汉办公,美、英、法、苏等国使节也转赴武汉。1938年的大半年时间里,武汉成为了中国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和抗战大本营。

1938年初,武汉被口寇三面包围,武汉大学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珞珈山顿时成为一所空校。1938年1月8日,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在日记中写道:“午后携段书怡参观武汉大学最近完成之理学院扩充部、工学部及体育馆。校中图书仪器已装迁宜昌,闻之黯然。”

2013年10月27日,在当年办学旧址乐山文庙,武汉大学专门树立了"武汉大学西迁纪念碑"

刚刚建成的校舍,美丽的环境,和身处武昌郊区可以躲避日军轰炸等诸多有利条件,珞珈山校园便成为国民政府领导全国抗战的军事指挥中枢,直至武汉沦陷。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空袭, 珞珈山凿有既深且大的防空洞,高炮阵地环列在四周。

当年的防空洞如今成为了人们的便民通道以及武汉大学地震大地测量实验室和珞珈山弱磁实验室

当年的防空洞如今成为了人们的便民通道以及武汉大学地震大地测量实验室和珞珈山弱磁实验室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国立武汉大学体育馆和图书馆召开(开幕典礼在重庆举行),会上制定了著名的《抗战建国纲领》,推选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确立领袖制度。而为了保障会议安全,主要会议全部选择在晚上举行。

当时蒋介石、周恩来和郭沫若等都居住在武大,领导军民抗日,会见外国友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向全世界传达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蒋介石还在珞珈山设立了高级军官训练团,并亲任团长,在珞珈山上观看中国空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激烈空战。1938年8月2日,由周恩来牵头,召集国共两党主要领导在武大学生食堂成立了“第九战区总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武汉全民有组织有计划的大撤退。

蒋介石在武汉九一二操场(如今的奥场)检阅训练团,清晰可见后方的武大校舍

在武大期间,周恩来和郭沫若居住在珞珈山腰东南的教授别墅群“十八栋”;而蒋介石则居住在珞珈山腰西北、时为武大招待所的“听松庐”。

遗憾的是,作为武大在珞珈山建成的第一栋建筑的“听松庐”,在武汉沦陷期间竟被窃占珞珈山校园的日军拆毁。这栋曾有众多民国名人下榻的小楼,如今已找不到任何痕迹了,这或许也是1990年代以后的校史研究者将这栋楼和“半山庐”混淆,进而误传出蒋宋夫妇曾住在“半山庐”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

位于十八栋的周恩来故居

时为武大招待所的“听松庐”,也是抗战时期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武大的住所。遗憾的是,武汉沦陷后被日军拆毁

1938年10月26日,武昌弃守,日军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司令部驻扎在图书馆里,并在图书馆楼顶四角修了四个嘹望塔。理学院中还修有关押抗日人士的地牢。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成为野战医院和军官俱乐部,老斋舍成为住院部。文、理、工学院由大批文职人员使用,十八栋则由高级官员居住。附中成为车辆调度场,原邮局附近则成为一片马厩。未建的大礼堂后面(现人文馆后的小苗圃)成为军马场,日军为喂养军马从本国引种水花草。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在老斋舍狂欢的日军

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日军于1939年从本国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栽植。

1945年8月9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1日,武大成立复校委员会,指派赵师梅、萧洁等先回珞珈山接收校产。当时武大校舍仅外观完好上海建筑风水故事,内部的门窗、水电等均已损坏殆尽。至此,武大被日军占领整整七年的屈辱历史就此宣告结束。

日军当年在武大种下的小日樱花不超过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它们均匀地分布在老斋舍三个拱门之间及其两侧的四个门栋前(每个门栋前各有7株)。不过至今那些日军栽种的樱花树都早已老死。

拍摄于1947年春或1948年春的武大樱花,或为现存最早的武大日本樱花照片

现今武汉大学各处栽种的樱花分别来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周恩来总理赠送1000株大山樱,周总理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1982年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赠送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中日友好20周年,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此外还有武大园林工人自行培育的。

目前武大校园内已有樱花树1000多株,其品种有:日本樱花(即江户樱花)、山樱花、垂枝大叶早樱和红花高盆樱桃共四个植物学种和十多个栽培品种或变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武大校园里的樱花武大早期建筑的历史意义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将西方古典建筑的元素融入到中国的园林、寺庙等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中,整个建筑群就像一座座“花园”和美丽的“宫殿”。同时,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对教学、科研、育人以及服务社会等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这批早期建筑共68栋,7.8万平方米,包括部分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6栋,5.4万平方米。

2018年1月雪后的武大老图书馆和老斋舍

开尔斯的校园布局设计,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因山就势,散点布局,变化有序,整个校园格局自由又有严整的片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用武汉大学档案馆原馆长徐正榜的话来说:“它气势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并在较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是全国最大最美的一组近代高校建筑群,堪称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

如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武汉大学是因为樱花而闻名天下。但是,作为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是有着126年深厚历史底蕴、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还有着与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和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齐名的早期建筑群。武大的学校建设历史、校园规划、早期建筑等,都是中国近现代校园建设的楷模,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瑰宝。

武大副校长周叶中曾经说过"到武汉大学看一场樱花,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笔者真心希望每年樱花季武大校园里树上花海,树下人海时,来这里赏樱的人们对武大多一份尊重和敬畏,因为珞珈山不仅有樱花,还是驰名中外的中国顶尖高等学府,并有着博物馆般的宏伟建筑群。

每年樱花季,人在看樱海,樱也在看人海

当年,胡适曾把武大当做经典介绍给西方外交官:"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如今,我们在介绍武汉时也可以自豪地说:“武汉正在飞速发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现代摩天大楼,而且想了解中国近代经典的建筑吗?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从1931年至今的80余年间,武大的牌坊曾四易其身,多少故事,说与谁人听

——END——

(图片和资料均来自网络公开信息)

广告位